銀行業同業競爭策略分析
銀行業同業競爭策略分析課程/講師盡在銀行業同業競爭策略分析專題,銀行業同業競爭策略分析公開課北上廣深等地每月開課!銀行業同業競爭策略分析在線直播課程(免費試聽)。專家微信18749492090,講師手機13522550408,百度搜索“交廣國際管理咨詢”了解更多。
課程大綱
第一部分 銀行業的經營環境分析
1.我國經濟增速呈現階段性放緩,對銀行核心競爭力提升提出更高要求
銀行業是典型的順周期行業,其經營狀況與經濟增長休戚相關。商業銀行在順境中掩蓋的資產質量、管理等問題也將逐步顯露。更多競爭主體將以更高成本爭奪更為稀缺的優質業務資源,導致國內銀行同業競爭必然進一步加劇,對銀行打造核心競爭力也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2.利率市場化全面實現,對銀行經營模式、競爭手段帶來全新考驗
根據國際經驗,利率市場化實現初期商業銀行將經歷利差收窄、傳統存貸業務收入下降等痛苦過程。未來十年,我國將分階段、分步驟地全面實現利率市場化,資金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這在提升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加劇銀行業的市場競爭。
激烈的市場競爭將推高存款成本,同時在中長期信貸需求不足和集團資金運作能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大型企業客戶對銀行的議價能力將進一步提升,貸款利率下浮幅度將成為這些企業選擇主辦行的主要依據。存款付息率的提高和貸款收益率的下降將壓縮銀行的存貸利差空間,進而擠壓利潤空間。
利率市場化將深刻改變銀行業的競爭格局。部分定價能力、風控能力、創新能力強的銀行將在競爭中逐步勝出,綜合服務能力較強的大型銀行也具有一定優勢。但中小型金融機構尤其是小型金融機構,由于其業務結構、資產結構和收入結構相對單一,利率市場化將使其經營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強,甚至可能遭遇生存性危機。
在利率市場化逐步實現的過程中,建立銀行同業定價協調機制將有利于經濟金融的穩健發展,保證各成員銀行的話語權和自主權和有效避免惡性競爭,但其完善、成熟需要一個過程,期間可能會有銀行根據自己資金狀況、破壞價格聯盟的情況發生,尤其是在流動性緊張的特殊時期。
3.“大金融”環境下更多競爭主體進入銀行領域,融資脫媒、資產管理脫媒、支付脫媒加速形成
4.“新金融”將顛覆客戶金融消費模式和銀行服務方式,挑戰銀行業傳統競爭優勢
近年來,以網絡金融、移動金融為代表的新金融發展勢頭迅猛,包括第三方支付、電子商務平臺和電信運營商在內的各類機構,不斷推出個性化金融產品,滿足銀行標準化服務難以覆蓋的客戶需求,已經逐漸發展成為現代金融體系中迅速崛起、頗具潛力、不容忽視的一股新勢力。
互聯網企業利用所掌握的海量用戶數據,開始逐步將服務由支付滲透到轉賬匯款、小額信貸、現金管理、資產管理、供應鏈金融、基金和保險代銷等領域。這些都是銀行的核心業務領域或轉型重點領域,對商業銀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第二部分 銀行業各競爭主體的定位與發展趨勢
1.大型銀行:戰略定位日漸清晰,市場競爭勢均力敵
大型銀行經營效益持續提升,盈利能力顯著增長。同時,各行戰略定位日漸明朗,并呈現出較強的同質化特征。大型銀行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建設以綜合化、國際化和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國際*現代金融企業集團的戰略目標。在這一背景下,大型銀行之間的競爭將更加勢均力敵,力量對比將更趨平衡,一家銀行的競爭優勢將不再*和明顯。
2.中型銀行:戰略轉型持續深化,差異化發展特色日漸清晰,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面對利率市場化實質性推進、金融脫媒化愈加明顯等市場環境變化,中型銀行將發揮“船小好掉頭”的優勢,加快業務結構和客戶結構戰略轉型,加大產品創新和品牌建設力度,形成差異化的戰略定位、個性化的發展特色及多元化的收入增長點。中型銀行客戶服務能力和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將長期對本行的競爭地位和市場份額構成挑戰。
3.區域性金融機構:依靠地緣人緣優勢和靈活的經營機制,不斷提升業務輻射力和競爭力
城商行在成功化解不良資產、改善公司治理和內控水平的基礎上,將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面對制度約束和轉型壓力,城商行的區域擴張將繼續由“走出去”向“沉下來”轉變,通過緊抓城鎮化機遇,在既定經營區域內苦練內功、深耕細作,增強支行網點的布設密度和輻射力,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服務力度,實現業務的縱深發展和市場占有率的提升。同時,憑借與地方政府的密切關系,以及靈活的經營機制與市場拓展手段,城商行將在服務地方政府和企業上擁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成為本行在大中城市的主要競爭對手。
農商行、農信社將立足于體制機制改革的后發優勢,更加強調資產的質量和回報,經營的利潤導向也將愈發明顯。農商行、農信社將充分發揮地緣、人緣優勢,加大涉農貸款和小微貸款的投放力度,基本實現網點在鄉鎮的全覆蓋,并逐步將服務延伸到村。農商行、農信社將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供給者,并在這一領域將保持特有優勢。
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數量和客戶認可度有望穩步增長,基于“小、快、靈”的優勢,其在改善金融競爭生態、彌補農村金融服務短板、緩解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補充。
4.外資銀行:著力穩步滲透和差異化經營,競爭潛力不容小覷
盡管在華外資銀行占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份額尚不足2%,但在全球聚焦亞洲、聚焦中國的背景下,外資銀行基于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和中國區的業績表現,將長期視中國為重要的戰略市場,并將進一步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與競爭。
未來,外資銀行仍不會盲目追求資產份額的擴張,而將著力于穩步滲透和差異化經營,積極布設物理網點,搭建全能化金融服務平臺,提高本土化程度,為目標客戶提供有特色的金融服務。
外資銀行將在大宗商品貿易、資產管理、信用卡、跨境人民幣業務、全球現金管理、中小企業融資和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領域具有比較優勢。同時,外資銀行可能將通過與中資機構合作的方式,加速對中國廣大新農村市場的滲透力度。
5.互聯網金融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網絡金融帶來深遠影響,重塑銀行業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
第三方支付機構具備了商業銀行存貸匯的基本職能,其虛擬賬戶的儲值、支付、結算等已與銀行賬戶功能十分接近,這使得客戶的整個支付行為可以游離于銀行體系之外,導致商業銀行作為借貸中介脫媒之后又面臨支付脫媒的挑戰。
6.民營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進入啟動實施階段,對中小銀行的股權和控制權將明顯提升
7.信托、保險、基金、證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大資管”特征不斷強化,挑戰銀行理財市場份額
8.大型央企:產融結合打破既有競爭格局,全牌照自我滿足金融需求
9.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市場化轉型持續深入,對特定業務、特定客戶群競爭力較強
未來,隨著商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將為客戶提供資產經營管理、銀行、證券、信托、租賃、投資、基金、期貨等全牌照一攬子金融服務,經營規模和盈利水平也將顯著提升。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快速發展對銀行業市場的主要影響在于:一方面,在資產處置領域的豐富經驗提高了其涉足證券、信托、投行等領域的競爭力,對商業銀行的投行業務等造成一定沖擊;另一方面,依托專業優勢、牌照優勢和資源優勢,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所形成的“專業化資產管理+綜合化金融服務”業務模式將對特定客戶群產生較強吸引力。
共有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