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就說明講師掉進了一個心理陷阱,就是把學員滿意度當成了自己的終極工作目標學員只是培訓的“用戶”,而管理層和學員的上司才是你的“客戶”。比如,你為柜員組織了營銷心態的課程,是為了解決柜員營銷不主動不積極的問題。學員們上完課都說很滿意、收獲很大,但回到崗位工作卻還是一樣不主動營銷,帶不動網點的業績,那這次培訓就可以說是沒什么效果的。畢竟,效果都是相對于目標來說的,達到目標就是有效果,沒達到目標就是沒效果。就這么簡單。
除了以目標和解決問題為導向去做培訓規劃,好的培訓管理者在每次課程培訓之后,還要向管理層和學員主管提供定期簡報、觀察報告和參與建議,告訴他們:
·課程和項目中參與度和學習表現如何?
·課程和項目中學了什么哪些知識、技巧和工具?
·課后需要采取哪些行動以及需要直屬主管做哪些觀察和輔導?
·課程和項目中參與度和學習表現如何?
對于重要的學員,還可以組織安排一個學習成果和行為轉變匯報會,把直接上司拉進來參與,如果精心設計的話,每人15分鐘就可以搞定。
為什么要把管理層拉進來?
第一,從第三方角度考察員工的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
第二,幫助你準確把握并滿足分行和部門領導這些“客戶”的需求;
第三,讓分行領導和學員上司在關鍵節點參與培訓規劃和落地過程,承擔其在員工發展中的角色和職責;
作為培訓組織人員,如果想要了解一個銀行的發展方向、經營重點以及各部門的運營難點,并針對性地提供培訓課程作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就要經常和領導層的客戶多溝通交流。說到底,培訓是為了解決問題,為了讓學員更好地完成崗位工作,推動分行和各業務條線經營成長,而不是僅僅為了讓學員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