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熱?那是表象!
譚小芳教授說,國學里的很多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過時了,儒家思想是屬于周公的思想,它是為封建制度服務的,但它畢竟是針對人的生活,具有普適意義,所以我們要用正確的態度來看待所謂的國學,過去的東西,不合適宜的,迷信的,與封建制度綁在一起的那些形式上的東西,該拋棄的一定要斷然拋棄。但是與人性、與美學、與個人的身性修養和道德品質有關的、與那些值得美化和心靈凈化有關的智慧層面的,一定要把它脫去糟粕的外衣,拯救出來,賦予時代的意義,讓它在當下的時代,給我們這一代人世界觀的建立,人生觀的建立提供一份正能量。
對于現在很多年輕人思想浮燥,譚小芳教授說,不要認為“仁義禮智信”離我們很遠,實際上它就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做什么事都應該有底線
用孔子的觀點延伸到今天,做人首先要講究“仁”,你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你就應該有能力,或者積聚能力,使自己在道德上完善,成為一個能給別人帶來光明,能給別人帶來溫暖的人。你是這樣的人,反過來,你才能享受別人給你的光明和溫暖。所以,不要總是強求別人,指責別人,怨天尤人,多做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這樣才能積聚自己身上的正能量。
譚小芳教授說,現在的社會整個都沉浸在道德的大討論中。我們做什么事,都要有個底線,突破底線,就是惡。商人有商人的道德底線,商人要想在商場上立足,就應該為消費者提供質量合格的商品和優質的服務,才能換取消費者的信任;個人也是如此,如果我們都是活在道德倫理范圍內,活在社會約定俗成的這些禮儀范圍內,我們才能夠被社會所認可。
譚小芳教授反復用“仁義禮智信,忠恕廉恥勇”這幾個字來教育年輕人和大學生。他說,這十個字無時無刻不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
做了不義之事躲不過“長戚戚”
譚小芳說,如果一個人只有微少的自然知識,卻沒有完美的人格,正常的心態,他在這個社會上也是無法生存的。看一個人,不要看他是怎么說的,要看他是怎么做的。
做人要“忠”,這是從古至今不變的。忠是盡己之力而為人,無論在職場行為中,在與朋友交往中,盡心盡力做事,忠于職守。同時還要寬容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恕道。孔子有一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說,如果你做了不仁不義的行為,雖然你表面上裝得沒事,但你的心里一定會怕自己的陰暗面被揭露出來,站在陽光下,你就是小人,你會“長戚戚”,也就是內心不安。
要學會傾聽別人的指責,正確地接納別人對我們的批評。
“讓別人活在春風里,你就是春風”
譚小芳說,視思明,就是說我們看東西要心明眼亮,不要被現象所迷惑,要反觀自己的缺點。聽思聰,我們的耳朵最喜歡聽別人夸贊的語言,不愿意聽指責批評的話。聰字的寫法,是“耳”字加上“總”字,也就是說,聽,既要聽到正面的,也要聽到負面的。聰明的人,應該常在朋友圈里說,我想聽聽你們對我的不滿,努力地去爭取傾聽別人對你的不滿。要學會傾聽別人的指責,正確地接納別人對我們的批評。如果別人說我們好,我們一定要冷靜下來,想一想,自己到底有沒有他說得那樣好。
精彩觀點:
A.關于人性:
現在很多人,做的事自己心里明白,不應該做,但是又去做,這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長期說的義與利的關系。
B.關于幸福:
讓別人活在春風里,你就是春風。我們活在世間,為了一個和諧的組織和社會,和諧的家庭及和諧的朋友圈,一定要溫文爾雅,給別人贊美、安慰、鼓勵、支持,這是一種溫暖的幸福。
C.關于道德:
有的人覺得,自己現在的德性已經很美好了,但是別人都指責他,他會不服,覺得“我是如此好,如此完善,為什么你還看我不行?”這種人就是恬不知恥。
D.關于結局:
有的人見利忘義了,在利義面前忘記了自己的道德底線。一個政府官員,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但是你貪腐了,做了不義的行為;一個商人,在食品中添加有毒物質,使用地溝油;這種行為最后只能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E.關于慚愧:
上班了,老板給你工資了,你要想一想,我的業務能對得起老板給的這些錢嗎?這就是慚愧心理。我的知識結構適不適合職業要求?這也是慚愧心理。
——譚小芳
文章來自中國青年網:http://news.my399.com/local/content/2013-11/24/content_1048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