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只看現在的問題,圍繞現在問題怎么解痛,他不長久,因為根源沒有找到。因為把賺錢放在首位,想一下子什么問題都解決,適得其反。
2) 沒有把組織能力建設做為關鍵要素(沒有匹配的人,整天說自己的人不行,認為人是用錢可以招來就能用的),而更大程度放在解痛,他會反復發作。
3) 不理解營銷模式的特性,階段性重點、行業規律,而是站在事物本身處理問題,不是在幫忙,而是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4) 很多問題的源頭在于老板定位模糊、什么都想做、資源又有限、想法又很多,結果一年時間很快過去,什么都沒有做好。
5) 客戶資源很多、產品很多,要不擇手段的滿足顧客,認為顧客滿意放第一,而忘記公司資源有限(越雜變量越大,效益越低)。
6) 老板個人技術水平高或管理細節水平高,把自己定義為英雄,用自己的標準去看旁邊人的缺點,很多時候把自己搞得很忙、情緒失控,并每天抱怨下面沒人(人才是用時間培育出來的)。
7) 公司治理結構沒有人約束經營者,更多時候是一言談,很難聽得進去其它人的建議,公司很多決策依賴于自己(或覺得下面人不懂得自己在說什么)等。
其實一切事情的根源都在“我”。不僅僅是經營者還是管理咨詢師,都需要先理解這個企業的“階段”與“特性”和一些“正確的經營思維”,從根源上來思考企業的瓶頸(特別是做為第三方),而不能只看表面的現象。